汾酒,被譽為最早國酒,國之瑰寶,是凝聚著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和勞動成果。1932年,全國著名的微生物和發酵專家方心芳先生把汾酒釀造的工藝歸結為"七大秘訣",屬于高端白酒的代表,高品質的汾酒品質很高,那怎么分辨真假?今天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
一、汾酒怎么分辨真假
1、視覺感官
真汾酒是無色的,且清澈透明,清香純正,無任何沉淀物,假酒的酒體一般有些渾濁,或者有微黃的顏色,在購買汾酒的時候,應該仔細觀察酒體的特點。
2、商標鑒別
真汾酒的商標有古井亭商標,“FENJIU”及“汾酒”字樣,手摸有凹凸感,除此之外,瓶身的圖案和字體均是整齊和清晰的,假酒上的字跡會有不清楚的現象并且其商標沒有任何凹凸感,是按照平常的印刷方法印刷上去的。
3、瓶蓋識別
真酒的有一種瓶蓋是用進口鋁制材料制作而成的,并且螺紋蓋上印有“古井亭”的圖案,非常整齊和清楚,假酒的瓶蓋材料用工粗糙,并且瓶蓋上面印刷的圖案印制的質量非常差,表面觸摸起來沒有光滑度,且有脫色的現象,瓶蓋內側一般不是白色,而是黃色。
二、汾酒是什么公司
汾酒是汾酒股份公司。汾酒股份是汾酒集團的子公司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國有獨資公司,以生產經營中國名酒——汾酒、竹葉青酒為主營業務,年產名優白酒5萬噸,是全國最大的名優白酒生產基地之一。
汾酒作為以白酒為主業的、國有股占股比例最高的上市公司,集團持股比例高達69.97%,國有股比例過高會導致股東單一、缺乏市場靈活性。伴隨著山西汾酒的持續停牌,山西汾酒將引進戰略投資者,汾酒集團的國有企業改革已經步入實質性階段,未來山西汾酒將實現股權多元化,以此來改善企業機制,增強市場活力。
三、汾酒,純糧食釀造
釀造汾酒是選用晉中平原的“一把抓高粱”為原料,用大麥、豌豆制成的糖化發酵劑,采用“清蒸二次清”的獨特釀造工藝。
所釀成的杏花村酒,酒液瑩澈透明,清香馥郁,入口香綿、甜潤、醇厚、爽洌。釀酒師傅的悟性在釀造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像制曲、發酵、蒸餾等就都是經驗性極強的技能。
千百年來,這種技能以口傳心領、師徒相延的方式代代傳承,并不斷得到創新、發展,在現代汾酒釀造的流程中,它仍起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
汾酒釀造要進行兩次蒸餾,分別釀出“大楂汾酒”和“二楂汾酒”。在整個釀造過程中,一些關鍵性工序都是在人工操作下完成的。
如人工加水潤糝時水溫和水量的控制、堆積溫度隨自然界熱季與冷季的不同而調解、蒸紅糝要熟而不粘,內無生心、加漿要水落均勻。
冷散時對簾子和鼓風機運轉與否的把握以及入缸出缸前兩次用胡椒水刷洗石板蓋和缸邊四周、人工挖窖等繁瑣勞動都需要嚴格和靈活的人工操作。其中發酵保溫和裝甑蒸餾時最能說明汾酒釀造工藝的,非世代相傳和經驗多年的人不能完成。
四、杏花村汾酒品牌文化
杏花村汾酒,已經在中華酒文化的母體中孕育,杏花村遺址山土的文物真實地記錄了汾酒從孕育到誕生的歷史過程。該遺址第三、四、五、六階段,分別出土了仰韶文化晚期(相當干儀狄造酒時期)、龍山文化早期和晚期(相當于杜康造酒時期)以及夏代的器具,其中酒器品種和數量越來越多,除發酵容器小口尖底甕外,還有浸泡酒料的泥質大口甕,蒸熟釀酒用糧的甑、鬲等,盛酒器壺、樽、彩陶、罐以及溫酒器等(詳見《文物》雜志1989年第4期)。
在該遺址第七、八階段的商代器物中,釀酒器、盛酒器品種、數量顯著增多,而且出現了商代早期(約4000年前)的飲酒器玄紋銅爵(916)。這只爵和3件盛酒器彩陶罐現存汾酒博物館。這些器物制作精美,色彩鮮艷,紋飾秀麗,工藝水平已較前幾個階段有了顯著提高。
商周時期是中國青銅文化的鼎盛時期,也是酒器形成期。商周青銅酒器并不是一般的日用品,而是一種重要的禮器,它反映了商周時代不可逾越的尊卑貴賤的等級,其紋飾、造型、銘文,不僅體現了奴隸社會的禮制觀念,也體現了當時人們對美的追求,給后來的雕刻藝術、書法藝術帶來了很人影響,是古代文化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杏花村遺址發現的玄紋銅
爵,就是商代青銅酒器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在同址中能夠同時出土如此精美、如此數量多的酒器,它至少說明兩點:一是商代杏花村酒的數量明顯增多,這一帶飲酒風氣很普遍;二是杏花村酒的質量明顯提高,“美酒配美器”、“好馬配好鞍”,酒器工藝水平的顯著提高,必然地反映了釀酒工藝水平和酒品質量已經提高,在全國同時代酒品中已經達到了出類拔萃的水平。
商代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國家,也是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文明大國之一。當時,農業生產達到了較高水平,農耕規模和糧食收獲量迅速提高。青銅器特別是青銅酒品工藝精湛,式樣考究,品類繁多,達到了當時世界的高水平。曲的發明和應用,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極早將霉菌和酵母菌應用于釀酒生產的國家之一。制酒工藝的進步、酒類品種的增加和飲酒風氣的盛行,都使商業酒類較前代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巾,汾酒從中國酒文化的母體中呱呱墜地于中國古代酒文化中心地區之一的杏花村,當是歷史的必然。
有人也許會問,當時的汾酒與現在的汾酒能一樣嗎?不一樣,很不一樣。無論是釀造工藝,還是酒度和香味特征都有著大壤之別。
到了商周時期的汾酒仍屬于黃酒,同現在的蒸餾酒汾酒相比,度數顯然要低,但它比仰韶文化時期的水酒度數要高得多。況且酒度低了就未必不好,傳統的65度汾酒是國家名酒,爾后研制成功的53度汾酒和38度汾酒同樣被評為國家名酒。我們還可以設想,隨著國內外白酒釀造向低度化的發展,汾酒以后還會進一步降低度數,甚至還會“返璞歸真”,同杏花村酒的度數差不多。至于說色香味,杏花村酒雖然與現在的汾酒相差很大,但是,它在釀酒業已經很發達的殷商時期能夠出類拔萃,這就是說,當時汾酒的色香味已經很不錯,現在汾酒的色香味只是在仰韶文化時期汾酒基礎上的發展、完善和提高,并無本質的區別,二者當然構成了始末關系。
當然,從當時的汾酒發展到今天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它在爾后幾千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在中國酒文化的哺育下,經過了若干個發展階段,終于到我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時代一舉成名,成為當時全國首屈一指的國家名酒,并載人了那個朝代的“史記”——二十四史之—的《北齊書》,開始了長達1500年的輝煌名酒史。
五、汾酒的發展歷程
汾酒是我國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工藝精湛,源遠流長,素以入口綿、落口甜、飲后余香、回味悠長特色而著稱,在國內外消費者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歷史上,汾酒曾經過了三次輝煌:汾酒有著4000年左右的悠久歷史,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汾酒作為宮廷御酒受到北齊武成帝的極力推崇,被載入廿四史,使汾酒一舉成名;晚唐有名詩人杜牧一首《清明》詩吟出千古絕唱:“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边@是汾酒的二次成名;1915年,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甲等金質大獎章,為國爭光,成為中國釀酒行業的佼佼者。
總之,汾酒鑒別真假的方法有多種,“汾酒”產于山西省汾陽縣杏花村酒廠,選用上等高粱精釀而成,屬清香型白酒,曾多次在全國評酒會上獲金獎,注冊商標有兩種:“古井亭”牌和“長城”牌。該酒素以色、香、味三絕而著稱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