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跨界經銷商,如何把非名酒品牌做到了3000萬?

  經銷商要對渠道進行營銷化職能改造:經銷商和渠道的關系,要從過往的交易關系變成賦能關系。

  按照傳統的打法,白酒營銷過去是以渠道交易為導向的經營模式,在這個過程中,通常廠家做營、經銷商做銷,即經銷商定位于資金商、物流商,其他工作均由廠家來完成。Content 862

  隨著市場環境逐步進入到以用戶運營為主導的時代,用戶的需求千變萬化,如果市場營銷工作仍然完全依靠廠家,很難滿足用戶形式各異和碎片化的痛點需求。

  因此,要讓經銷商培育管理職能和營銷職能,讓身處市場一線的經銷商呼喚“炮火”,要以經銷商為載體,培育面對用戶需求的第一張笑臉。即經銷商不能僅僅定位于資金平臺和物流平臺,更要培育經銷商的組織平臺、營銷平臺、渠道賦能平臺。

  經銷商是白酒行業營銷鏈中的重要一環,上承廠家,下啟渠道和消費者。白酒行業在這一輪新周期的發展中,上游廠家呈現出了分化競爭的態勢,經銷商也在洗牌,一批優秀的經銷商在崛起,同時亦有一批曾經輝煌的經銷商在倒下。

  未來,經銷商的轉型之路如何展開,本文將嘗試進行解析。

  1、“前浪”與“后浪”的碰撞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白酒從廠家生產出來之后,銷售由國營糖煙酒公司和各級專賣事業管理局負責,嚴格意義上并不存在經銷商。

  1988年,白酒價格管制和流通管制放開,白酒行業在新中國成立后迎來第一輪繁榮,量價齊升。白酒生產企業在這個階段品牌林立,各地白酒品牌開始混戰,逐漸進入大流通時代。此時經銷商誕生,但基本處于“實習摸索期”。

  1997年,隨著國內經濟增長放緩,消費需求開始萎縮,白酒產能出現過剩;白酒企業量價齊跌,進入調整期。這個時候經銷商群體進入到第一個分化期,有營銷意識和營銷理念的經銷商逐漸嶄露頭角。

  2003年,經濟的復蘇和快速增長帶動了白酒行業的需求擴張,白酒行業迎來了黃金十年,量價齊升;白酒企業也進入擴張式增長的繁榮期,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只要不犯錯,都能獲得增長紅利。這個階段的經銷商同樣享受到了行業盛宴,尤其是具有團購能力的資源型經銷商成為佼佼者。

  2013年,白酒行業進入到深度調整期,量價齊跌,大部分企業和經銷商都進入到了痛苦的轉型期;行業在經過五年的調整后,從2017年起,白酒企業進入到兩級分化的競爭態勢,以茅臺、五糧液為代表的優質品牌開始引領行業,并開始具備了塑造行業的能力。而經銷商在這一輪的調整中,營銷理念和營銷動作得到進一步鍛造,有理念、有資源、有渠道的經銷商占據主動,一批新的大商崛起。

  自1988年誕生至今,經銷商已走過了33個年頭?,F在我們所能看到的優秀經銷商,既有當年從糖酒公司轉型改制中留下的“前浪”,又不乏70后、80后甚至90后創辦的“后浪”。

  無論是“前浪”還是“后浪”,如何才能不被拍在沙灘上?

  2、經銷商和渠道變交易關系為賦能關系

  經銷商與廠家不同,廠家是品牌越老越值錢,品牌是時間越久越值錢,如果品牌能有名酒背書,這基本就算拿到了免死金牌——即使一段時間做得不好,只要重新調整營銷思路,品牌經常會有煥發第二春、第三春的案例;但經銷商不同,相對于廠家的品牌,經銷商的品牌是脆弱的,經銷商經營多年的品牌常常是不堪一擊。這就要求,經銷商必須要有比廠家更大的危機感,對創新的決心要更大于廠家。

  對于經銷商來說,戰略升級的方向無非三個:或者對產業鏈上游的整合戰略,或者對產業鏈下游的強化戰略,或者向外的橫向多元化戰略。對上游的整合和向外的多元化,這屬于少部分大商或巨商的戰略選擇,且風險系數較高;對于大多數經銷商來說,合理的選擇應當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進行持續創新,即持續不斷地對下游渠道鏈和消費端進行營銷升級,強化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那么該如何升級呢?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以用戶教育為核心理念,對渠道進行營銷化職能改造。

  我們來看一個真實的案例:

  有一位跨界經銷商,主業并不是賣酒,而是做其他生意。機緣巧合,在2019年開始代理某個外地非名酒的白酒品牌,主銷產品共三款,一款賣400元,一款賣900元,一款賣2000元。第一年實現銷售額幾百萬元,第二年銷售額達1400萬元,第三年銷售額預計將近3000萬元。

  我們都知道,一個在行業內摸爬滾打多年的老經銷商,代理一個不是名酒的外地新品牌,在短短兩三年時間內能做到千萬規模都實屬不易,那么,這個跨界的新兵,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是這樣做的:一是理念:換位思考,用戶教育;二是模式:1個經銷商+1家體驗館+100家煙酒店;三是動作:給煙酒店賦能,進行營銷化職能改造。

  這位經銷商常說:“我雖然不是專業做酒的,但我這么多年以來一直都在做生意。做生意的底層邏輯是相通的,那就是思考我的用戶的痛點是什么,我的用戶是誰?一類是煙酒店老板,一類是能喝這個酒的消費者。所以我需要找到他們的痛點,并且圍繞痛點提供服務。他們的痛點解決了,生意自然就成了?!?/p>

  例如,圍繞煙酒店老板:

  一是經銷商去轉店,發現煙酒店老板總是把門店堆得滿滿的,像個雜貨鋪。于是建議煙酒店老板騰出來一塊地方放個茶臺,以后顧客來了可以喝喝茶、品品酒,有助于留住顧客。店老板聽了覺得有道理,調整一下,效果很好。

  二是經銷商去轉店,發現煙酒店的柜子陳列總是塞得滿滿的,一點都不美觀。于是建議煙酒店老板,產品陳列怎么擺好看,店里的氛圍怎么改更大氣,店里的路線怎么設置讓消費者選擇更方便等。店老板聽了覺得有道理,調整一下,效果也很好。

  三是煙酒店老板大多都是個體戶,國家要求定期報稅,因為沒有這種意識,所以經常出現漏報或多報的情況。經銷商專門請來報稅的公司,定期給煙酒店老板輔導和培訓,這樣大家感覺都很好。

  四是煙酒店老板最擔心的是動銷慢、酒賣不掉,所以經銷商想方設法幫助煙酒店動銷。比如專門打造一個體驗館,讓煙酒店老板帶消費者到體驗館去體驗,里面三個店員專門做服務。比如每周定期組織各類活動,讓煙酒店老板帶客戶參加;整理出產品的賣點和品牌話術,給煙酒店老板賦能,解決煙酒店老板的后顧之憂。

  總之,這個經銷商每天所思考的事情,不是定什么終端進貨政策,不是定什么消費者促銷政策,而是圍繞煙酒店老板、消費者的痛點,思考和創新不同的體驗、互動、玩法,構建品牌的一體化信任關系,類似的動作還有很多。在上述關系和信任建立以后,再談進店和利潤,銷售自然水到渠成。上述案例告訴我們,經銷商要對渠道進行營銷化職能改造:經銷商和渠道的關系,要從過往的交易關系變成賦能關系。

  文章來源于:華夏酒報,信息貴在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